神父專欄
「55」這個數字,對內湖堂來說,今年特別有意義,因為它代表了內湖堂開始至今第55年了。55年和整個天主教會歷史比較起來,是非常短的一段時間而已,但人生能有幾個55年!55年在一個人生命成長的歷程,從嬰兒出世,經歷各個階段成長,已由兒童、青少年、成年到達壯年了;在人生的事業上,也由學習、工作、成家、創業,可達到事業的巔峰階段。「55」在生命的時光,可說正是一個燦爛輝煌的時間點,俗語說:「55生風」(「虎虎生風」的諧音)不正是這個意思嘛!
「55生風」,風在聖經裡面曾用來表示天主的臨在(參閱列上19:11~13);也曾用來形容聖神,就如同風一樣(參閱若3:8)。內湖堂第55年了,到底在這55年的時間,她改變了甚麼?她成長了甚麼?這是我們大家一起要來反省及答覆的問題。內湖自民國57年改為台北市行政區,人口數當時僅約4萬人,至今已成長至27萬人口數;反觀我們教友人數的成長是多少?內湖地區55年來,天主教教堂始終僅此一家,別無分店;反觀基督教的教堂、聚會所,已由一家發展到31家。我們聖堂的建築物55年來,沒甚麼大變動;基督教的第一間教堂湖光教會,已在內湖地區成為一個地標。
既然,外在有形的東西我們無法與他人比較,是否我們更應加強我們內在的信仰,使我們雖不能有美麗的建築可炫耀,但我們能否有自信,我們是一個能提供人們找到美麗生命的福傳團體?
「55生風」正是挑戰我們團體,能否讓人在團體中經驗到天主臨在?能否在我們心中都充滿聖神?能否使我們堂區成為一個真正福傳的教會團體?我們每一個人也都要問問自己,為達到這些理想,我還需要學習甚麼?我能為教堂做些什麼?我能去影響我身邊一兩 個還沒有信仰的朋友嗎?希望為今年慶祝的55週年堂慶,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開始動起來,聖神已在你心中了!
「55生風,天主臨在,聖神同在,福傳尖兵。」
教宗方濟各專欄:
6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關於家庭的主題,這一次他談了家庭與疾病。教宗強調,在家庭受到疾病考驗時,我們不可讓它孤立無援。
教宗表示:「若我們所愛的家人患了病,我們就『更加』痛苦和焦慮。是愛促使我們感受到這份『更加』痛苦的心情。」一位父親或一位母親經常更難忍受兒女的病痛,而非自己的病痛。教宗稱家庭似乎總是「一所最近的醫院」。
他說:「如今,在世界許多地區醫院仍是少數人享受的特權,而且經常距離遙遠。照顧病人並幫助病人痊癒的則是媽媽、爸爸、兄弟、姊妹和祖母。」
福音記載了耶穌治癒病人的許多事跡,其中一件非常感人:「到了晚上,日落之後,人把所有患病的和附魔的,都帶到耶穌跟前,闔城的人都聚在門前。」(谷1:32-33)
教宗說:「倘若思考一下現代的大都市,我想知道哪裡有門可以將病人帶進去,希望他們被治癒!耶穌從未拒絕過為人治病。祂從未繞開他們走掉,也從未把臉轉向別處,不看他們。治病比法律更重要,即使是如同安息日不可做任何事那樣神聖的法律也應為治病救人讓路。」
「法學士們斥責耶穌,因為祂在安息日給人治病,在安息日行善。然而,耶穌的愛正是治病救人和行善。這始終是首要之務!」
接著,教宗談到教會的任務是要幫助病人,而不是喋喋不休地空談;要經常幫助、安慰病人,減輕他們的痛苦,接近他們。
教宗提到瑪竇福音記述的一位外邦人婦人的事跡。這婦人再三懇求耶穌治癒自己的女兒。耶穌起先拒絕她,後來因她的信德而滿全了她的願望。教宗因此邀請信友們不斷為患病的親人祈禱,他說:「為病人祈禱絕不能減少,反而要更多,個人和團體都該如此。」
教宗進而談到教育孩子從小就知道關懷家中病人的重要性。他說:「若教育使孩子失去對人的疾病的敏感度,人心就會枯竭。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對別人的痛麻木不,沒有能力面對痛苦和受局限的經驗。」
我們經常看到男人和女人為照顧家中的病患徹夜未眠,白天又拖著疲倦的身軀走上工作崗位。教宗說:「那些默默無聞的英勇行為是在有人患病時作出的,是以溫柔和勇氣作出的。」
「若有家人的祈禱和殷切關懷,我們最親切和最神聖的情感及其軟弱及痛苦就能成為我們子孫的一所生活的學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本週默想
主耶穌曾經說過「種子發芽生長」和「芥菜子」的比喻,我明白其中精義嗎?
我如何瞭解天主的國?我可以用什麼來比喻天主的國?
我如何與天主合作,在人間拓展天主的國?
聖言金句
天主的話是種子;基督是撒種者;所有來到他那裡的人,將生活到永遠。